体制内和体制外怎么选,什么时间转学最适合,注意事项有哪些?
时间: 2019-06-03 来源: 互联网
分享到:

最近,高考的压力,让许多小初家长都来咨询国际学校。到底是选择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是不少家长抉择的难题。

 

那么,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择校究竟怎么选?

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点最合适?

孩子转校要做什么准备,要注意哪些?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部分讨论:

第一个部分:“what”,大家常说的体制外教育是什么,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有什么区别?

第二个部分:“when”,如果决定从“体制内”转“体制外”,在什么时间节点转比较合适?

第三个部分:“how”,决定转“体制外路线”,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什么是体制内和体制外教育,二者有什么区别?

 

体制内

小学初中中考/自招/名额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国内大学

 

体制内教育,又被称为“应试教育”,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要参加高考的那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刷题”等方式,高强度、反复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知识技能。也得益于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基础教育知识非常扎实。学生在学业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就意味着花费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可能会减少,甚至被暂时搁置。

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在经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之后,以中考和高考为导向,取得高分为目的,唯有通过这样的考试训练才能与其他学生竞争数量较少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而跻身985211名校之列。 

教学模式上以老师主导教学,学生接受为主;特别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容易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比较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自我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校也相对不那么注重学生个体特色的发展。对学科能力的要求上,主要追求学习的深度;同时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主要停留在会考试即可。

 

体制外

国际/国外小学国际/国外初中国际/国外高中国外大学


体制外教育,也被称为“素质教育”,成绩是利用等级划分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区间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况。素质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很高的成绩,但要求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要能兼顾学业和爱好。看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志在打造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以大学录取标准为导向,学生通过科学全面的自我提升方式,进入理想的学校;因为理想学校可以是世界范围内的,可选择性也更丰富一些。但若因此下定义说,走体制外路线就比体制内轻松,那是绝对错误的;不管什么路线,想进入理想院校都绝非易事。 

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给予启发;但学科基础可能因此不够扎实。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究,与他人合作,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凡事都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则,也对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学科能力要求上,追求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课程内容也更丰富。因课程为全英文教学,教材也都是全英的,因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

 

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最合适?


如果孩子还小目前还处于“体制内路线”,但是将来决定让孩子走“体制外教育路线”,那什么时候转轨最合适?

为此我们请教了一些业内专家、牛娃家长,综合各方观点考虑之后告诉大家:最佳转轨时间应该是在孩子小升初或初升高的时候。 

虽然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要依自己而定,但这两个时间节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

年纪越小就越容易适应国际化教育,英文的用法和口音也会更地道,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孩子小时候基本的三观塑形与中国文化认同感,因此这个时间点要拿捏得当,在给各家庭充分的时间考虑后以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小升初或初升高转轨是最合适的。

目前上海绝大多数的国际学校都是采用国际课程体系,同时融合国内课程加以平衡,为学生对接海外大学做好充足准备。 

所以如果孩子在初高中时候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将来的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让孩子更早适应中西文化,做到真正中西结合。


转学注意事项,怎么做?


首先,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其次,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路线要与孩子达成共识。比如:你家孩子的性格特点不适合走国际教育路线;或者孩子愿不愿意出国等情况。毕竟是孩子要读书,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路线也应该由他自己决定;否则,即使家长把路线规划得多么完美,孩子不配合甚至抵触,一切都白搭。 

家长圈中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择校最不该考虑的就是“退路”! 

不管选择哪所双语学校,最不需要考量的因素,就是转回体制内学校的条件。实际上,国际学校的孩子试很难再回去适应体制内的教育环境的。 

比如小升初的时候,正好是孩子的青春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择校转回体制内,孩子会很崩溃,家长的日子也不好过。如果未来有一天从素质教育环境中回到刷题大军中去,相当于用自己的劣势去PK别人家的优势。

大部分家长会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最好孩子又能有体制外的灵活和体制内的严谨,最好又能全面发展阳光健康,又保留高考的入场券。这种情况可能吗?不是没有可能。不过现实情况大是“体制内转出去”可行,“转回来”则很稀少,这里面主要是孩子太受罪。转回体制内之后,学习方式、思维习惯、评价体系都太不一样了。

而且从不少家长的反馈来看,即便是去有学籍的双语学校,将来也不太可能再走高考路。如果一开始没有规划,转来转去,大家都痛苦不说,最后关键的大学申请可能结果更会受影响。

目前阶段,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体制内教育,参加中考、高考最后升入大学。但体制内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升学竞争激烈,高考的竞争压力已经逐渐蔓延到小初中了,无论竞争人数怎么扩大,国内名牌大学录取名额有限,结果只能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升学压力。体制外教育由于自身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体制内,教学形式多样,选择类型多,可以面向全球申请大学,压力相对较小,但是语言问题是一大关,还有以后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也需要孩子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再加上国际教育费用高,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承担的,因此在选择体制内教育还是体制外教育需要家长全面均衡考虑。

选择国内还是国际教育,根源的问题是: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年365天,在学校的时间最多190天;一天24个小时,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 

你觉得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格?而这些,你觉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来?一方面家庭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这两者之间必然是配合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体制能够匹配你的家庭教育?

每个家庭有各自的想法,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发展成长轨迹,从来都不能一概而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