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养?向世界要方法——一部颠覆中国父母教育认知的纪录片
时间: 2021-02-07 来源: 官网
分享到:

“鸡娃”“教育内卷”“家长退群”这些词几乎霸屏了2020年中国父母的朋友圈,字里字外都透露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迷茫。2018年一份《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向我们了展示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画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为了孩子,中国父母几乎可以倾尽所有,对比其他国家,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焦虑子女教育的了。


带着对教育的疑虑和困惑,同为中国父母的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几个不同国家的学校,制作了《他乡的童年》,用镜头的方式探访不同国家的教育状态,向世界问询方法,寻求不同国家下教育的多种可能。也让中国父母的视点从中国倾轧式的教育竞争中抽离出来投向视野更为广阔的国际教育,向父母呈现出教育的多样性与多种可能。



1、日本:岛国的集体意识与个人教育

释放身体,贴近自然的生命教育

日本的禅文化尤其注意对生命的体悟和对自然的贴近。这种意识渗入日本教育,对生命和自然的教育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了。比如日本的幼儿园都会有晨练,开园前,老师会把细沙细致地撒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大早来到学校后,便光着脚在地上跑来跑去,大叫大喊,在庭院里做操、跑步、爬竿、玩游戏,而且被鼓励穿很薄的衣物。

莲花幼儿园园长说:“早晨的时间是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去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让他们度过一天中最棒的时段。”用晨练这段时间尽可能释放孩子的自然天性,让他们切身实体去感受生命和自然。


细致、完美,不给他人添麻烦的集体教育

另一方面日本的教育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处理,除了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外,还有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意识要求,这种意识深入日本孩子的血液。


纪录片里,在日本幼儿园孩子从小要集体练习坐姿,练习发声方式;独立吃饭,自己整理餐具;教室的推拉门进行了特别设计,让孩子无法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希望孩子们意识到,门若未关好会使人受冻,需要时时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小,就采取特别慢的教学方式,相反,节奏非常快、、、、、,日本教育在各个小细节里训练孩子的集体意识,培养孩子的整体协同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 更多相关资源

纪录片:《日本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像乌鸦一样思考》、《毕达格拉斯装置》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书籍:《菊与刀》


2、英国:积极参与社会的精英意识教育

英国是世界公认的绅士国度,英国的绅士文化与精英教育也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父母的推崇。而纪录片中展现出的英国精英教育却并不是穿着、口音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全面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意识。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会让孩子设计帮助残疾人的方案,班级墙壁上贴满了“艺术是什么?”“自由是什么?”等高深之问让学生保持宏观思考。



派特里克校长说:“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在某个需要负责任的位置上做出决定,而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智慧地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利,能够严肃地对待那些责任,并懂得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有着怎么样的潜力。”英国的精英教育并不仅仅是家长理解的“精英范儿”,纪录片告诉我们它的精华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格强健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 更多相关资源

纪录片:《中国老师赴英进行中国式教育》、《人生七年》、《我们的学校》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


3、芬兰:平等无竞争的自由教育


芬兰作为高福利国家,在教育上也一直奉行的是平等无竞争的“松弛教育”,孩子和老师都享有极大自由。老师有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自主权,孩子也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未来,在芬兰人的眼中舒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芬兰不提倡竞争,社会没有职称,也没有等级,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在片中,周轶君问“在这里什么是成功的”,一个9岁的男孩如是说:“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



芬兰小国寡民的国情特色是他们提倡无竞争教育的底气。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学校里,平均每校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每年上课时间190天,义务教育年限也是9年,只在最后一年才有考试。从1979年开始,芬兰教委要求中小学老师必须具备硕士学历,属于“研究型” ,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进入师范学校。专业、平等、自由的的芬兰教育为世界为其他国家的教育画出了一道别样的彩虹,可以参考,却也不是可以照搬照用的。


4、印度:在行动中找方案的思维教育

印度作为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东方大国,存在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分化、应试教育等教育问题。但看上去贫穷、脏、乱、差的印度却在科技和工程领域占尽人才优势,也培养出许多企业高管。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里,印度裔高管人数占据高比例,而他们很多人都只是出身印度平民家庭,接受的也只是印度平民教育。


这些似乎源于印度哲学中的一种独特思维“Jugaad”,即寻找替代方案。当标准答案不可行时就要积极寻找替代方案,即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也不能放着问题不管。而受过有着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大多能言善辩,做事情喜欢先行动再完善,但这种思维也意味着对规则的牺牲。在周轶君的镜头下混乱的交通秩序显示出了“Jugaad”的副作用,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秩序,这大概就是印度社会的生存之道。


# 更多相关资源

纪录片:《恒河》、《印度市井》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摔跤吧!爸爸》

书籍:《罗摩衍那》


教育不只是一个样子,未来也不只是一个样子。硬核妈妈周轶君探访各国30多所学校,向世界寻求一份教育方案。影片中对不同国度下孩子在课间的生动展现,对教育工作者的采访,对不同教育形态的展示,对教育哲学的思考等都可以给处在教育迷雾的中国父母一份深省,建构教育新认知的有益课堂。



热门标签